酱油界的老大——海天,年营业额超过百亿,在整个调味品行业独占鳌头,****。而在食醋领域,却难以找到一个能够和海天味业一样势均力敌的企业,醋业老大——恒顺作为行业龙头2016年营业额也尚不足15亿元。
虽然酱油和食醋同属于调味品界的核心产品,但食醋老大恒顺和酱油老大海天完全不在同一个量级,一个是市值近1500亿的企业,而另外一个却不及前者的5%。
这背后原因到底又是什么?
1
同样的高毛利率
不一样的净利率
▼
酱油是海天的主营产品,2016年,海天全年营业收入是120.68亿元,酱油销售额为75.79亿元,收入比例高达62.8%。
恒顺相比于海天就更加显得“单纯”,酱醋调味品2016全年销售额为13亿元,占全年营业额的91.43%,几乎是一家纯粹的食醋企业。
同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,恒顺和海天的销售毛利率相差无几,以2016年年报为例,海天味业当年销售毛利率为43.95%,恒顺醋业销售毛利率为41.25%,而且二者近几年的毛利率相当稳定, 只有甚微的波动。
但二者的销售净利率的差距要大得多。海天2016年的销售净利率为22.82%,而恒顺只有11.62%,甚至在2013、2014年还出现了个位数的销售净利率。
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多是跟企业的性质相关,海天味业经过改制以后,由国企摇身变为一家民营企业,生产效率提升明显,财务支出把控严格,利润率高也是理所当然的。
而作为国企的恒顺在销售费用、管理费用、财务费用的支出却要高得多,这也是很多国企共有的弊端。
2015年,恒顺的销售费用、管理费用、财务费用三项占比之和为26.53%,而海天味业只有15.17%,在三大费用的支出上恒顺是海天的174.88%。这也就难怪恒顺的盈利能力远没有海天那么高。
2
行业集中度越低
规模性企业就越难以培育
▼
镇江香醋、山西老陈醋、永春老醋和四川保宁醋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醋,都是区域性品牌。而恒顺就位于食醋名镇镇江,是镇江香醋的典型代表,具有**的行业地位。
2015年我国调味品年产量超过2200万吨,其中酱油和食醋占比*大,酱油产量接近1000万吨,占比45%,食醋有300多万吨,占比15%左右。目前食醋的产业格局较为分化,根据公布的产业数据来看,市场上大大小小的食醋共有6000多家,品牌产业的产量只占30%,中小企业的食醋产量却占70%,行业集中度可以说非常低。
具有行业霸主地位的恒顺醋业2015年销售收入13.05亿元,占市场总额的4.8%,山西水塔10.14亿元,占比3.1%,山西紫林3.31亿元,占比2.2%,四川保宁3亿元,占比1.8%。
▲我国食醋行业市场份额
食醋的进入门槛比较低,而且产品同质化严重,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觉醒,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,这对行业影响力较大的恒顺、紫林等明星企业来讲,会受益无穷。
而酱油行业相对食醋,产业集中度明显更高一些。
▲我国酱油行业市场份额
2015年,海天酱油产量占全国酱油产量的13%,渠道上占据广东市场20-25%的市场份额,覆盖全国市场2000多县市,尤其华东地区市场占有率较高。
厨邦以中高端为主,酱油占据广东20%的市场份额,省外竞争力偏弱,占全国酱油产量的3.14%。
加加的强势区域在华中的湖南地区,占取全国酱油产量的2.58%。
千禾走的是中高端路线,近几年发展迅速,占全国产量的0.53%。
不论是年度销售额还是市场占有率,食醋龙头恒顺和酱油龙头海天差得都不是一点点,而这一差距恐怕短期内还会继续扩大,这除了行业因素之外还跟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有关。
3
没有复合化
就没有“巨无霸”
▼
作为调味品细分领域的酱油,不仅有品类多样的生抽和老抽,还裂变出了更为细分的单品。如李锦记的“蒸鱼豉油”、加加的“面条鲜”等复合味道的酱油,而且这些产品普遍受到市场的热捧。
“巨无霸”海天,产品覆盖面更广,酱油、调味酱、蚝油是其三大主营业务产品,同时还涉及鸡精、醋等一系列产品。
反观食醋则要单一得多,始终只是局限于香醋、陈醋、米醋这几个品类,鲜有产生具有颠覆性的复合型衍生品。
很多醋企也都在往养生保健的方向拓展。比如恒顺,开发了苹果醋、蜂蜜醋、奶醋、醋胶囊等衍生品,定价高于作为调味品的醋。但饮品类型的食醋已经完全偏离了调味品这一基本主线,传统醋企并无竞争优势,也就不足以支撑醋类企业迎来爆发性的增长。
食醋老大打不过酱油老大,原因在于食醋行业没有如酱油那样不断裂变扩张,始终固守于传统单一的食醋品类,如陈醋、香醋、米醋等,但这些其实都不是消费者所关心的,消费者关心的,是使用食醋能够做出什么好的菜肴。
食醋领域没有产生像蒸鱼豉油一样的复合型调味料。恒顺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,恒顺“糖醋汁”就属于复合型食醋品类,其价值就如同酱油中的李锦记蒸鱼豉油,一旦将这款产品与畅销的菜品相关联,其对食醋产业的拉动是无可限量的。但是看起来恒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款产品潜在的威力,并没有重点进行推广。